2月7日,農歷臘月二十六下午三點半,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溫店鎮大營村。村支書馮玉在剛送走一批客戶,正趕著回辦公室?爝^年了,村干部在等著和他商量給村民發福利的事情。
每年春節臨近,大營村都會給村里人發福利。“今年發放福利的費用大概在三萬六千元。”馮玉在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換以前,這是難以想象的。陽信縣有15個少數民族村,肉牛養殖是村民的主要進項,但養殖規模小、養殖水平不高、銷路不暢,收入并不高。大營村有870人,其中貧困人口150人。
“越窮事越多。”馮玉在說:“誰家少得了一分,誰家多占了一點兒,都不行。別看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情,可有些人甚至耍無賴。”
臟亂差、上訪戶多,是當年大營村給外來人留下的第一印象。那時候,大營村的姑娘都嫁出去了,村里的小伙兒卻娶不來媳婦。
2009年,在北京從事肉牛銷售的馮玉在,已在全國肉牛銷售市場上小有名氣。他回到家鄉大營村,成立山東借箭牛業發展有限公司,幫群眾解決“賣牛難”的問題。
幾年后,村里養殖的肉牛銷路問題逐漸解決。2011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后,在上級政策幫扶下,馮玉在幫村里修了路、安了路燈、挖了排水溝。
基礎設施好了,村里的產業該發展了。“首先就要改變養殖習慣,在專門的地方養。過去,我們村人畜混居現象嚴重,家里味道很大。”馮玉在說。
在村頭的集中養殖小區,記者看到,一排排牛舍整齊劃一,一頭頭黑牛悠閑地吃著草料。搬入養殖小區的楊丙健從在自家院子里養十幾頭牛的規模,發展到如今的100多頭。他說:“現在整個養殖小區有3000多頭牛,每一頭都有編號,從養殖到餐桌,各個環節均可溯源。”
幾天前,楊丙健剛賣了20頭牛。記者問他,今年收入怎么樣?他謙虛地擺擺手,憨笑著說:“沒幾個錢。”
“一頭牛最少賺2000元,再加上飼草料,今年他少說掙了100萬元。錢到沒到手咱不知道,反正在城里最貴的小區買的房子,還有小汽車。”馮玉在馬上給他揭了底。
楊丙健說:“去年行情更好,一頭牛就能賺5000元。我們養殖戶高興得都快蹦起來了,村里人走路都帶風。”
這幾年,大營村利用土地和上級扶持資金等入股借箭牛業,采取“保底收益+入股分紅”的模式。大營村每年村集體保底收入10萬元。村集體不僅承擔了村民的衛生費,還在村里倡導尊師重教。“村里有17個老師,每年村集體都給他們發福利,還給考上大學的孩子每人贊助1000元。”馮玉在說。
大營村村民的養牛事業搞好了,村里的矛盾也大大減少了。“村里人人都琢磨著怎么能把牛產業做得更大,誰還有心思糾結那些雞毛蒜皮。”
這些年,大營村村民穿著打扮也講究起來。“出門穿皮鞋,開小汽車,誰能瞧不起咱養牛的?”作為“牛人”的楊丙健甚是自豪。
“現在村里主要是屠宰加工、精細分割,來年就有深加工項目。下次你們再來的時候,村里就有自己加工的牛肉食品了。”馮玉在笑呵呵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