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著對書畫愛好,在藝術殿堂里勤奮自學,成為遠近聞名的青年書畫家。他就是杭州市富陽區淥渚鎮邵家村村民邵雷明。9月24日上午,我們專程聆聽他在創作中,把富春山水之情與畫理之變融入自身,領悟江南美景為之所用的心路歷程。
圖為青年書畫家邵雷明。
寄情江南之山水
走進邵雷明畫室,不到10平米房間掛滿各種各樣的書畫作品,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山水畫具有一種自然、樸實之美。
據邵雷明介紹,他筆名“一陽”,號山客墨影,自小愛好繪畫,成年后奔波于紅塵俗世恍恍數年。無論生活多么艱辛,他始終沒有放棄手中畫筆。而立之年后,下定決心重拾藝術創作。
《富春山居圖》這幅傳世名作發源地,是邵雷明家鄉。他浸潤在富春江流域旖旎風光中,無論是筆墨技巧、繪畫思想還是體能狀態,在邵雷明的創作生涯中,無疑是最好年華。為畫好富春山水,邵雷明常常不辭辛勞地奔波于富春江兩岸,觀察煙云變幻之奇,領略江山釣灘之勝,并身帶紙筆,隨時寫生。
邵雷明努力鉆研和向多位老藝術家學習指點,不斷吸收各派傳統水墨畫精髓,以南北畫風融合一體,創作出自己藝術風格。
邵雷明靠著敏悟心靈、執著努力,在十幾年光陰中,略有小成,而他把這些世俗成就歸功于同行支持和前輩提攜,可見其為人謙虛平和。
對山靈崇拜,對水神敬畏,天人合一處——人與自然親和,是山水畫基礎。邵雷明有山水造化性靈,而又多能寓之以情,為寫生積累不少山河美景。
邵雷明每件山水作品,頗具質樸、歸真之審美趣味情調,絲毫不見當下浮躁之風。值得一提的是,他畫的蝦子色澤透明,活似在水中游動,蝦的身體用寫意筆法,兩只前腳多用枯筆,威武而有頑趣,兩根須子長而飄逸。在邵雷明的心中,這些蝦彼此之間是有聯系的,他把筆下的動物擬人化。
邵雷明作品畫風更別具一格,時而氣韻生動,筆墨靈動而不輕;時而清新雅致,凝練厚重而不板滯,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勃勃生機。
重拾藝術之決心
創作室里的邵雷明,從容淡然。問及平生憾事,邵雷明娓娓道雷,創作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一揮而就,一種是精心描繪。后者看起來花費精力更多,但實際上前者需更漫長的辛勞、大量的積累,越是表現的隨心所欲越是離不開背后枯燥的日復一日的磨練。
邵雷明畫畫,對紙、墨等材料有很高要求。材料都是極致的,紙張對他來說,第一至關重要,它對墨必須要有接受,否則水墨就無從談起。
邵雷明畫富春江山山水水,基本上以墨為主,他還講到筆的問題,筆有筆性,畫家之性,畫家之追求,就是體現在筆上。
邵雷明指著畫案上沒有完成的作品說道,要畫出好作品,必須放下自我,完全融化到情景之中。創作時應全神貫注,要與山水一起萌芽生長。仿佛山、水、樹、石皆是我。
邵雷明作品,頗有畫家為人風格,不僅具有燕趙之地的雄渾風骨,更富于天然、親和的情韻,忽略技法的巧,允許下筆的拙,不見半點兒故意雕琢之習,品雷令人陶醉。
邵雷明說,要理解我的山水畫,就必須要理解前人的畫,前人比我走得更早,比我走得更好。但我還有一個好,就是我可以把前人所長綜合起雷發揮。
發揚傳承之使命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正是他這份執著的堅持,邵雷明在藝術創作道路上也收獲頗豐。近年來,邵雷明創作的書畫作品多次獲獎。在2018年中國第二屆國畫書法大賽中,邵雷明的作品經評審入選并獲得優秀獎。
2019年9月10日,由杭州富春書畫院主辦的“六合新韻”書畫聯展中,邵雷明創作的一件書畫作品入選展出并被編入作品集。
2021年4月24日,杭州西湖湖西浴鵠灣,黃蔑樓內,藝術家們揮毫潑墨,為建黨百年·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公益捐贈活動筆走龍蛇、生花妙筆……邵雷明受邀出席,并捐贈了一幅《龍騰四!纷髌,寓以富春江山水致敬建黨百年,同時,邵雷明被杭州自然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評為紅色文化遺產保護慈善大使。
說起這場跨越時代的文化雅集感受頗深。邵雷明說,不管作品表現什么,只要不是一味模仿,不是虛情假意、故弄玄虛,出自真情真意的表達,都應該是值得被尊重的藝術作品。
邵雷明說,山水畫雖只是寥寥幾筆墨色,卻包含著無盡情感與感悟。為了這份初心,邵雷明表示,創作之路盡管充滿未知,亦將自覺肩負起山水畫傳承人之職責,繼續扎根鄉村,通過文化藝術傳播和普及,弘揚傳統文化、傳遞正能量、促進鄉風文明。(張楠 孫軍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