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山東、內蒙古、新疆、黑龍江、浙江五省份陸續開啟海水稻插秧。截至2021年底,我國海水稻推廣種植面積已達60萬畝。
在山東青島的濱海鹽堿地改良基地,工作人員正在將“YC-22-09”等多個耐鹽堿水稻品種的秧苗插入大田。經過十年攻關,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已培育出8個耐鹽堿水稻品種,在全國得到規;a業化大面積推廣,平均畝產達到450公斤。2022年,袁隆平海水稻團隊計劃在山東、黑龍江、遼寧、江蘇、新疆、內蒙古、浙江等地推廣種植海水稻100萬畝,覆蓋全國主要典型鹽堿地類型。
據介紹,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已篩選出耐8‰鹽水條件的新材料,已有8個耐鹽堿水稻品種通過國審,耐鹽堿水稻、優質稻、多穗型高產雜交稻和旱稻已在全國10個核心示范基地及近百個品種測試點開展測試與示范,通過審定的7個自有品種,已在全國布設450個點進行品種展示與推廣。
袁隆平院士生前提出“為中國改良一億畝鹽堿地,在世界推廣十億畝雜交水稻”目標,目前,海水稻“十百千工程”已在全國落地,產業化發展換擋提速。
據了解,海水稻“十百千工程”計劃,就是在全國開展海水稻推廣種植,當年完成10萬畝海水稻種植,完成100萬畝鹽堿地綜合利用,完成1000萬畝可利用的鹽堿地儲備。該工程旨在加速海水稻的產業化推廣,擴大全國市場布局,利用8—10年改造一億畝的鹽堿地,實現鹽堿地變糧倉。
截至2021年底,海水稻推廣種植面積已達60萬畝,2022年,袁隆平海水稻團隊計劃推廣種植面積超100萬畝,分布于黑龍江、遼寧、山東、江蘇、新疆、內蒙古、浙江等地,品種覆蓋全國主要典型鹽堿地類型。
。ǹ偱_記者 王偉 張濤 李玉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