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不僅能育人,亦能強國。少年強則國強,從娃娃的體質和完全人格抓起,本身是體育強國藍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當然,更不用說“健康中國”給了體育無限的發揮空間。
“893個學生774個戴眼鏡,132個男生做不了一個引體向上。”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在全國兩會委員通道上的一番話,引發社會熱議。
這是一個政協委員的憂思,也是青少年體質下降的某種真實寫照。
如何提升青少年體質?兩會上,各位代表、委員可謂操碎了心——
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戴立益繼去年之后,再次提出體育進高考的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衡水市副市長崔海霞建議“將中考的體育測試由1次增加至3次”。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書記葉仁蓀建議,開展中小學體育“曬課表”活動,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從而對以往存在的擠占體育課以及“陰陽課表”等現象進行有效治理。
全國政協委員、山西省政協副主席謝紅建議,立法確保兒童每天上午10點以后、下午3點以后各運動至少半小時,全天體育運動不少于1小時。
針對“不出汗的體育課”現象充斥校園,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史家教育集團校長王歡建議,跳出“溫柔體育”的陷阱,協同推進、整體賦能,全面筑牢學生成長的健康長城……
應該說,學校體育形成如此規模的熱潮,在近年兩會上并不多見。
這一方面當然是因為它觸及了社會的痛點,回應了無數家長和老師的關切;另一方面,也恐怕和這些年來體育價值被充分喚醒有關。人們已經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體育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和花邊,它將在國家未來的發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奧委會副主席李玲蔚感同身受:“今年參加全國兩會,一個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大家對體育的理解、認識更深刻了,涉及的話題也從傳統的競技體育、體育賽事擴展為青少年健康、人民群眾身體素質提升、助力鄉村振興等領域。我認為,體育多元功能和價值的拓展,就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佐證,也是體育強國建設的應有之義。”
是的,體育在今日中國,不僅變得更熱了,而且更多元了,更接地氣了。
“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終生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和優雅生活者,給孩子們健全而優秀的人格,贏得未來的幸福,造福國家社會。”
唐江澎關于教育的此種表述,讓人耳目一新,也迅即引起廣泛共鳴。而他所謂的“四者”之首,即為“終生運動者”。
何謂“終生運動者”?即將運動作為終生愛好,不僅借此健身健體,獲得樂趣,而且還得以鍛造人格和意志。終生運動,樂趣多多,益處多多。終生運動者,也因其體魄優勢和人格魅力,更易獲得事業成功。
比如疫情期間,人們不僅記住了鐘南山的擔當和勇毅,更驚嘆于他對體育貫穿一生的熱愛。這位精神始終矍鑠的老人,給體育價值做了一個很好的“廣而告之”。
體育不僅能育人,亦能強國。少年強則國強,從娃娃的體質和完全人格抓起,本身是體育強國藍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然,更不用說“健康中國”給了體育無限的發揮空間。北京冬奧會的舉辦也必將掀起濃濃的冬季運動熱,給中國冰雪運動和相關產業帶來極大機遇。
體育,從未像今天這樣,無限靠近社會舞臺的中央,并努力成為人民群眾生活的一部分。
體育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語言,擁有打破國別、膚色、種族、文化等“界限”的能力。讓體育和體育文化從“冷板凳”上站起來,不僅將助益中國的強大和繁榮,更會見證一個引領世界風尚、讓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