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國際權威學術刊物《Chemical Society Reviews》(IF=42.846)在線發表了東北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楊帆教授課題組與德國馬普膠體與界面研究所合作的綜述性文章——《Natural and artificial humic substances to manage minerals, ions, water, and soil microorganisms》。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作者單位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發表綜述性文章,實現了歷史性突破。楊帆教授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德國馬普膠體與界面研究所Markus Antonietti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瑞士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化學會榮譽會士)為共同通訊作者,我校博士研究生湯春宇為第二作者。該項研究工作得到龍江學者和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論文發布網站截圖
該論文從物理化學定量的角度闡述了腐殖質這一功能高分子的多重作用,并全面綜述了其在農業水-土-生態系統中的應用和工作原理,介紹了幾種最新的人工腐殖質合成技術,包括水熱腐殖質化技術、水熱炭化技術及過氧化氫氧化技術。其中,重點強調了本課題組關于人工腐殖質的近期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難溶性磷礦物增溶、磷素回收、土壤肥力改善及典型污染物毒性降低等。人工腐殖質的成功合成為農業固廢資源循環利用、現代農業綠色發展以及全球氣候危機緩解均提供了新的途徑。
論文研究成果展示
據悉,東農-馬普“智能土壤”國際聯合實驗室于2019年5月初成立,是我校第一個與國際頂尖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的聯合實驗室,由楊帆教授擔任中方實驗室主任,德國馬普膠體與界面研究所Markus Antonietti教授擔任德方實驗室主任。國際聯合實驗室依托我校農業水土工程學科,立足于東北地區農業水土環境現狀,以農業水土環境保護與修復為主要研究方向,開展農業水土工程領域農田水土生境健康調控、農業固廢資源化利用、共性前沿技術等交叉學科研究,致力于促進農業水土環境改良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為提高變化環境下農業生態系統的韌性/抗逆性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通過深入開展國際科研合作,力爭形成一批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的創新成果,打造國際一流、特色鮮明的農業水土工程多學科交叉科研平臺。依托東北農業大學-建三江寒地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區,楊帆教授團隊于2020年在建三江分公司開展了人工腐殖質高效有機復合肥研發工作,2021年將在建三江分公司繼續開展基于人工腐殖質的新型土壤改良技術研發與示范工作,夯實了人工腐殖質農業應用的前期基礎。
為推進東農-馬普“智能土壤”國際聯合實驗室的快速發展,提升我校農業水土工程學科的國際影響力,學校、學院在實驗室空間配置、師資配備、研究生招生、儀器設備采購等軟硬件條件建設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國際聯合實驗室成立以來,以東北農業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IF=42.846),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IF=22.620),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on(IF=12.959),Advanced Science(IF=15.840),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10.652),Bioresource Technology(IF=7.539),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9.038)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SCI文章29篇。其中,中科院一區論文20篇,單篇影響因子大于10的論文6篇,入選封面論文1篇,ESI高被引論文6篇,相關成果獲得2020年黑龍江省高?茖W技術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