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人為啥總被黑?
當代社會,人們對一個群體產生認知,有兩大來源:一是靠自己在生活中接觸得出結論,二是從電視、網絡等大眾傳媒里接受信息。
不幸的是,這兩種渠道都在促進大家對東北的刻板印象。
先來說生活中的直接接觸。
人們都是自己認知邊界的囚徒,很多時候會有“周圍即世界”的錯覺。當生活中接觸到的東北人給你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時,你便很容易推導出“東北人都不怎么好”的結論。
而恰好,不管你是哪里人,遇到東北人的概率都很高。
因為第一,東北人太多了,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不算蒙東,只是東三省,總人口就有1億零九百多萬人(109513129),比任何一個其他省份都要多;
第二,在外的東北人太多了。九十年代國企改制,下崗潮席卷全國,而全國下崗工人中有四分之一在東北。本地轉型期消化不了這么多勞動力,他們只好外出尋找機會。
而轉型期漫長,一直到現在,東北地區人口流出依然嚴重。據21世紀經濟報道統計,從2013年開始,東三省連續7年凈流出,7年合計外流164萬人。這也就造成了有些人調侃的“除了東北,哪兒都是東北人”的情況。
第三,在外的東北人太容易被辨認出來了。無需多說,一開口,口音就會幫我們自報家門。
第四,在外打工的東北人里有大量從事的是和人打交道最多的服務產業,如餐飲、零售等。
如此一來,東北被暴露在外的幾率,以及給別人留下各種各樣的印象的幾率就比其他地方的人大了不少。
再來說,大眾傳媒的推波助瀾。
東北話幾乎是喜劇里最常見的一種語言。陳佩斯老師曾經說過,喜劇里一個基本的觀演關系就是,要讓觀眾覺得他自己比演員高一等。
東北話本身就有種樸實感,且調門高,適合舞臺表演,而且東北人又確實比較有喜劇天賦,因此東北話成為喜劇屆最忠愛的一種語言。而在小品、喜劇里的不斷出現,反過來又強化了大家認為東北話“搞笑、樸實”甚至是“有點土”,以及“說東北話的人不如我”這樣的心理感受。
這種邏輯被擴散到了日常的很多角落。你會發現,當一個人想要標榜自己“有趣”的時候,最簡單一條捷徑就是“說東北話”。
某音上,一些說東北話的帥哥、美女的視頻評論區,全是“可惜不是啞巴”。而這些網紅自己也往往把這當做和其他顏值類網紅區分開來的特色。
明星上綜藝節目總被要求學說東北話,就是因為大家覺得東北話“好玩兒”,并且東北話“土”,和明星的高冷能形成反差感,讓人覺得沒有架子,平易近人。
本無惡意的表演邏輯,把東北話、東北人和“土”牢牢地綁定在了一起。
除此之外,風靡全國的東北劇,如從早期的《劉老根》、《馬大帥》,到現在的《鄉村愛情》,故事場景基本發生在農村,不免帶給觀眾一種東北現在還人人都坐在炕頭的感覺;
場景發生在城市里的東北劇,如《鋼的琴》、《白日焰火》、《無證之罪》等,也往往突出的是東北的寒冷、荒涼,或作為衰落的老工業城市的“賽博朋克”感。
簡言之,影視劇中的東北,從不以單純的“現代城市”面貌示人,它必須以某種符號形式出現。不斷提醒著觀眾,1.“東北”是不同的;2.這種不同不是簡單的差異,而是某種程度的落后。
除了影視作品外,網絡也為東北被地域黑提供了場所。
前面有提到,“周圍即世界”是偏見產生的溫床,那網絡是讓我們周圍的世界擴大了,還是縮小了呢?
很多人覺得我在網上能看到很多新聞,遠在地球另一邊發生了什么事兒,我在家里躺在床上就能看到,閱盡天下事,我見識更廣了。但實際上,見識多了不等于你的思維會更廣闊。很多時候,網絡其實只是在為我們頭腦中已有的偏見源源不斷輸送養料。
有一個術語叫“信息繭房”,我們每天在網上看很多東西,某手、某音、某條、某站,這些大公司花很多的多錢雇很聰明的人,設計一個算法,就是為了讓你看到的東西都是你喜歡的,這樣你才能把更多時間花在這個軟件上。
我們越相信什么,就越能看到什么,越看到這些,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就越有自信。
我們因此被困在自己固有的喜好和認知里,就像蠶被困在繭里一樣。
你在網上給“東北衰落了”的內容點過一次贊,之后就會看到無數“東北經濟不行了”,“東北人都有問題”的推送。
這本質上不是你的錯,是資本和技術的問題。但長此以往,對東北和東北人的地域黑,很容易會在你的頭腦中占據陣地。
最后,說了這么多,再來說一說東北自己的問題。
第一,東北被歧視,最直接的原因是——窮。
法國社會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論集體記憶》這本書里說過一個觀點,大家尊重有錢人,不是尊重他們的錢,而是認為有這么多錢的人本身會有某些高尚的品質。更進一步的,財富甚至能夠影響和改變人們的記憶。
對東北以及全國很多經濟落后地區的地域黑,背后的邏輯正是如此。
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情況,其實決定因素是政策導向、產業結構調整,是世界經濟體系的變化、時代發展的滾滾浪潮。
農業時代讓位與工業時代,工業時代之后進入互聯網時代,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會一直繁榮,財富的轉移,很多時候依靠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進程。
可是這些東西,很多時候人們看不到,而只把原因歸結到地方人民的品性上。認為窮的地方之所以窮,是因為那里的人懶惰、不思進取,富的地方之所以富,是因為那兒的人腦子靈活又勤勞。
建國之初,大慶精神、焦裕祿精神被大力宣揚,全國人民都知道東北人民和河南人們勤勞樸實、踏實肯干、有擔當、有作為。
近幾十年來產業結構調整,這些地區產業轉型還在陣痛期,經濟發展落后于東南沿海各省,于是河南人一下子變成了騙子、小偷;東北人一下子變成了好逸惡勞、不思進取,沒能力還脾氣暴躁的代名詞。
經濟上的成功者將異己的東西統統都歸為落后與野蠻,地域文化之間的差異不止是差異,還成了差距的體現,人們有意識地刪除了東北建國初的輝煌形象 ,強化了對東北文化中缺點的記憶。
第二,東北人對某些地域黑標簽并不排斥。
這一點可能有爭議,但確實是我自己作為東北人的一個觀察。
關于東北的地域黑有很多,其中“好斗”這一條,以各種形式的表述存在。
極端一些是“東北人都是黑社會”,溫和一些的是“東北人普遍脾氣爆、不好惹”。
實際上,東北地區的犯罪率并不高。根據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中心的報告,2015-2016年,全國涉黑犯罪案件量最高的省份排在前五名的依次是:廣東、河南、山東、湖北、江蘇,一個東北省份都沒有。
“東北人都是黑社會”這一點不攻自破,但東北人普遍脾氣爆、不好惹這一點,卻沒有那么好澄清,因為很多東北人自己也在承認這一點。
和“河南人都是小偷”、“福建人都是網絡詐騙犯”這種直接指向法律和道德層面的指責不同,“不好惹”似乎只是一種脾氣性格的歸納,而且沒有直接的傷害性。甚至于,還會因為與文明社會深藏在人們心底對合法暴力的崇拜暗和而受到東北人自己的宣揚。
在傳統性別觀念盛行的時代,東北男人對這一標簽不置可否,甚至暗自驕傲,因為這表現出他們“有男子氣概”;在女性權力意識崛起的當下,東北女人將“不好惹”視為東北地區男女平等的一種體現。出門在外,有“不好惹”這三個字傍身,對于一個人來說也并不是壞事,因為不好惹就意味著,沒人敢輕易欺負你。
所以當我們坦白面對事實,會發現,在某種程度上,東北人自己也是部分標簽建造的參與者。
那么,地域黑為什么值得抵制?
地域黑之所以應該被抵制,在于它不僅是存在于網絡上的調侃,是一時的口舌之爭。即使如“東北人脾氣爆、不好惹”這樣看似傷害力不大的偏見,也不單會損害被歧視地區的形象,更會影響整個社會的健康生態。
我們只要去看看在職場以及婚戀市場上地域黑會造成多大的影響就知道了。
之前愛奇藝一封內部郵件被曝光,郵件顯示,愛奇藝某負責招聘的員工要求“今后河南人盡量先過濾掉”;美團也被曝光過,該公司前員工在招聘時要求“原則上不要黃泛區和東北人”。
在婚戀市場上更是如此。在各地的相親角,地域歧視無處不在。尤其是南方各地,對東北人進入自己的家庭更是意見頗多。
職場上的地域歧視,影響著階級流動;相親市場上的地域歧視,影響著血脈和文化的融合與交流。長期以往,會形成更嚴重的對立甚至是割裂,這無益于社會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最后我想說,漢語里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形容詞完全沒有反義詞,
同樣一種品質,正著說、反著說全看修辭。
很多人說,喜歡東北人,因為東北人性格豪爽;很多人說,討厭東北人,因為東北人粗魯;
很多人說,喜歡東北人,因為東北人熱情;很多人說,討厭東北人,因為東北人缺少邊界感;
很多人說,喜歡東北人,因為他們幽默;很多人說,討厭東北人,因為他們聒噪;
很多人說,喜歡東北人,因為他們友好、講義氣;很多人說,討厭東北人,因為他們拉幫結伙還愛裝……
我們接受所有有建設性的意見,也愿意解釋因為信息偏差造成的誤會,但是黑東北的人里,有很大一部分,只是因為預先選擇了立場。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電影,《鋼的琴》。
里面講的是一群東北下崗工人在廢墟里全靠自己的頭腦和雙手生造出一架鋼琴。
這些人,有技術、有腦子、有毅力、有情調。他們下崗不是因為懶、不是因為弱。
全東北不知有多少這樣的資深技術工人,前一天還覺得自己有光明的未來,第二天就成了新時代的窮人。
說東北人懶惰、沒用、素質低的人,不知道有沒有想過,類似的命運變化降臨到自己頭上的時候,自己是不是也能有在廢墟里生造鋼琴的樂觀和能力?還是說,嘲笑東北落水的人,本質上只是一群把自己的幸運歸結為自己的能力的自戀者罷了?
我是竹竹,一個東北小妞兒,歡迎關注我,了解一個真實的東北~